见死不救是否构成犯罪?


见死不救是否构成犯罪,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判断。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犯罪的基本概念。犯罪是指违反法律规定,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刑法并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在刑法理论中,犯罪行为分为作为和不作为两种形式。作为是指积极实施某种行为,而不作为则是指在有义务实施某种行为的情况下,却消极地不实施该行为。 一般情况下,见死不救并不构成犯罪。因为在日常生活中,普通公民并没有法律规定的普遍救助义务。这是因为法律不能对人们施加过高的道德要求,不能要求每个人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去救助他人。例如,路人在看到陌生人突发疾病倒地时,从道德层面上讲,救助是值得赞扬的行为,但从法律角度来看,并没有强制要求路人必须进行救助。 然而,在某些特定情形下,见死不救可能构成犯罪。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当行为人负有特定的救助义务时,如果不履行该义务导致他人死亡,就可能构成不作为犯罪。这些特定的义务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法律规定的义务。比如警察、医生等特定职业人员,他们的职业性质决定了在工作过程中负有救助他人的法定义务。警察在执行公务时,遇到公民的人身、财产安全受到威胁,有义务进行救助;医生在工作岗位上,对于危急病患必须进行救治。如果他们见死不救,就可能构成犯罪。 二是职务或业务要求的义务。像消防员在执行灭火救援任务时,有救助被困人员的义务;救生员在工作场所发现有人溺水,有义务进行救援。如果他们不履行这些义务,导致他人死亡,也可能要承担刑事责任。 三是法律行为引起的义务。例如,保姆受雇照顾婴儿,保姆就有义务保障婴儿的安全和健康。如果保姆发现婴儿生病或处于危险状态而不进行救助,导致婴儿死亡,保姆可能构成犯罪。 四是先行行为引起的义务。当一个人的先行行为使他人的生命处于危险状态时,行为人就有义务消除这种危险。比如,甲将乙推入河中,导致乙有溺水死亡的危险,甲就有义务救助乙。如果甲见死不救,就可能构成犯罪。 综上所述,见死不救是否构成犯罪不能一概而论,关键在于行为人是否负有特定的救助义务。如果没有特定的救助义务,一般不构成犯罪;但如果负有特定的救助义务却不履行,就可能构成不作为犯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