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离婚时财产都给孩子是否可行?


在法律层面,父母离婚时将财产都给孩子是可以的,但这其中涉及到诸多法律问题,需要从不同角度来分析。 首先,要明确财产的性质。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一般属于夫妻共同财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六十二条规定,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工资、奖金、劳务报酬,生产、经营、投资的收益等财产,为夫妻的共同财产,归夫妻共同所有。夫妻对共同财产,有平等的处理权。这意味着,对于夫妻共同财产,双方都有权决定如何处置。 如果父母双方都自愿同意将共同财产都给孩子,这种行为在法律上被视为赠与。赠与是赠与人将自己的财产无偿给予受赠人,受赠人表示接受的一种行为。根据《民法典》第六百五十七条规定,赠与合同是赠与人将自己的财产无偿给予受赠人,受赠人表示接受赠与的合同。只要孩子愿意接受,那么这种赠与就是有效的。 然而,这里也存在一些限制情况。如果父母存在债务问题,根据《民法典》第五百三十八条规定,债务人以放弃其债权、放弃债权担保、无偿转让财产等方式无偿处分财产权益,或者恶意延长其到期债权的履行期限,影响债权人的债权实现的,债权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撤销债务人的行为。也就是说,如果父母为了逃避债务而将财产都给孩子,债权人有权向法院申请撤销该赠与行为。 另外,如果财产中有属于一方个人财产的部分,根据《民法典》第一千零六十三条规定,一方的婚前财产、一方因受到人身损害获得的赔偿或者补偿等属于夫妻一方的个人财产,该方有权单独决定是否将其赠与孩子。 在实际操作中,为了确保赠与行为的有效性和避免日后可能出现的纠纷,建议父母和孩子签订书面的赠与合同,并可以考虑进行公证。同时,如果涉及到房产等需要办理产权变更登记的财产,要及时办理相关手续。总之,父母离婚时将财产都给孩子在符合法律规定和相关程序的情况下是可行的,但需要谨慎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