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前调号是否视同立案?
我去法院起诉一个案子,法院给了我一个诉前调号。我不太清楚这个诉前调号到底是什么意思,它和正式立案有什么区别呢?我就想知道诉前调号是不是就等同于立案了,后续程序会有啥不同。
展开


在法律层面,诉前调号并不完全等同于正式立案,但在一定情形下具有类似立案的效果。 首先来解释一下诉前调号和立案的概念。诉前调号是指在当事人向法院提起诉讼后,法院在正式立案之前,将案件先引导至诉前调解程序,并给予一个编号。而立案则是指法院对当事人的起诉进行审查后,认为符合法定条件,决定受理案件的程序。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登记立案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二条规定,对起诉、自诉,人民法院应当一律接收诉状,出具书面凭证并注明收到日期。对符合法律规定的起诉、自诉,人民法院应当当场予以登记立案。对不符合法律规定的起诉、自诉,人民法院应当予以释明。而对于诉前调解,《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特邀调解的规定》明确,人民法院可以在登记立案前委派人民调解、行政调解、行业调解等调解组织进行调解。 通常情况下,诉前调号阶段案件还处于调解尝试过程中,尚未进入正式的审判程序。但在一些地方的司法实践中,如果在诉前调解阶段,法院已经对案件进行了实质性的处理,比如送达了相关文书等,有的法院会将这个诉前调号视同立案。也就是说,在后续计算诉讼时效等方面,会从诉前调号这个时间点开始计算,这时候它就起到了类似于立案的效果。不过,这并非全国统一的规定,不同地区法院的操作可能存在差异。 如果诉前调解成功,案件就无需进入后续的审判程序;若调解不成功,案件才会转入正式立案,然后按照正常的诉讼程序进行审理。所以,不能简单地认为诉前调号就完全等同于立案,还是要结合具体的司法实践和当地法院的规定来判断。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平台专业律师
去咨询
去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