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水补漏诈骗真的没人管吗?


防水补漏诈骗并不是没人管。在我国,对于诈骗行为,法律有明确的规定来进行规制和打击。 首先,从民事法律角度来看,防水补漏诈骗行为可能构成欺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八条规定,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也就是说,如果您遭遇了防水补漏诈骗,在与诈骗方的交易中,您是因为对方的欺诈行为而违背自己真实意愿进行了消费,那么您可以向法院或仲裁机构请求撤销相关的交易合同。例如,师傅以次充好使用劣质材料却收取高价,让您误以为是优质材料而付款,这种情况就符合欺诈的构成要件。 其次,从刑事法律角度来说,当防水补漏诈骗达到一定的金额标准时,就会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根据《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一般来说,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就属于“数额较大”,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可以结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在前款规定的数额幅度内,共同研究确定本地区执行的具体数额标准。如果防水补漏诈骗者骗取的金额达到了当地规定的数额标准,那么就会被追究刑事责任。 最后,从行政法律方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九条规定,盗窃、诈骗、哄抢、抢夺、敲诈勒索或者故意损毁公私财物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一千元以下罚款。即使诈骗金额未达到刑事立案标准,也会受到治安管理处罚。 如果您遭遇了防水补漏诈骗,应该及时收集相关证据,比如合同、发票、聊天记录、录音录像等,然后可以先与对方协商解决,如果协商不成,可以向消费者协会投诉,也可以向公安机关报案,还可以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