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防卫对象的不法侵害行为有哪些问题需要探析?


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其中,正当防卫的对象是不法侵害行为,这其中存在着诸多需要探析的问题。 首先,要明确什么是不法侵害行为。简单来说,不法侵害就是违反法律规定,对他人的合法权益造成侵害的行为。它既包括犯罪行为,也包括一些一般的违法行为。例如,小偷正在实施盗窃,这就是一种不法侵害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条规定,针对这种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我们可以进行正当防卫。 其次,关于不法侵害行为的范围界定存在争议。有些行为表面上看似是不法侵害,但实际上可能存在特殊情况。比如,在紧急避险的情况下,一方为了保护更大的利益而对另一方造成了一定损害,这种行为就不属于典型的不法侵害。在判断是否为不法侵害时,需要综合考虑行为的违法性、危害性以及紧迫性等因素。 再者,对于不法侵害行为的时间认定也至关重要。正当防卫要求不法侵害必须正在进行。如果不法侵害尚未开始或者已经结束,此时进行所谓的“防卫”就不属于正当防卫,可能会构成故意伤害等其他违法行为。例如,小偷已经偷完东西跑远了,这时候再去对小偷进行攻击,就不符合正当防卫的时间条件。 另外,当面对多人实施的不法侵害时,正当防卫的对象选择也是一个问题。一般情况下,正当防卫只能针对实施不法侵害的人。但如果在多人共同实施不法侵害的场景中,需要准确判断哪些人是直接的不法侵害人,哪些人只是起到辅助作用等情况。 最后,对于一些特殊主体实施的不法侵害行为,如精神病人、未成年人等,在进行正当防卫时需要更加谨慎。虽然法律并没有排除对这些特殊主体的正当防卫权,但在实施防卫行为时,要根据具体情况合理控制防卫的限度和方式。比如,面对精神病人的攻击,如果能够采取其他措施避免伤害,就不应过度使用暴力进行防卫。总之,准确理解和把握正当防卫对象的不法侵害行为,对于正确适用正当防卫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