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犯罪和成年人犯罪有什么不一样?


未成年犯罪和成年人犯罪在法律上存在诸多不同之处,下面为您详细介绍。 首先,从定义上来说,未成年人在我国是指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而犯罪则是指违反刑法规定,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刑律并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当未成年人实施了这些违反刑法的行为,就构成了未成年犯罪。 在刑事责任的承担上,我国《刑法》第十七条有明确规定。已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二周岁不满十四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应当负刑事责任。这与成年人犯罪普遍需承担刑事责任不同,对未成年人有年龄和罪名的限制。 在处罚方面,对未成年人犯罪,法律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刑法》规定,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而且,未成年人犯罪不适用死刑,包括死刑立即执行和死刑缓期二年执行。这体现了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旨在给予他们改过自新的机会,帮助他们重新回归社会。 在诉讼程序上,对于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在讯问和审判的时候,应当通知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法定代理人到场。如果无法通知、法定代理人不能到场或者法定代理人是共犯的,也可以通知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其他成年亲属,所在学校、单位、居住地基层组织或者未成年人保护组织的代表到场。并且,审判的时候被告人不满十八周岁的案件,不公开审理。 另外,在犯罪记录封存方面,犯罪的时候不满十八周岁,被判处五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应当对相关犯罪记录予以封存。犯罪记录被封存的,不得向任何单位和个人提供,但司法机关为办案需要或者有关单位根据国家规定进行查询的除外。依法进行查询的单位,应当对被封存的犯罪记录的情况予以保密。这一制度有利于消除未成年人的心理负担,避免他们因犯罪记录而在未来的学习、生活和就业中受到过度的负面影响。 总之,未成年犯罪在我国法律体系中有一系列特殊的规定,这些规定既考虑到了法律的严肃性,也充分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的关怀和保护,以实现教育、感化和挽救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