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合同中服务期限与赔偿有哪些规定?


在劳动合同中,服务期限和赔偿是重要的内容,下面为您详细介绍相关规定。 首先,服务期限是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的,劳动者必须为用人单位提供劳动的期间。一般来说,用人单位为劳动者提供专项培训费用,对其进行专业技术培训的,可以与该劳动者订立协议,约定服务期。这里的专项培训费用,包括用人单位为了对劳动者进行专业技术培训而支付的有凭证的培训费用、培训期间的差旅费用以及因培训产生的用于该劳动者的其他直接费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二十二条规定,用人单位为劳动者提供专项培训费用,对其进行专业技术培训的,可以与该劳动者订立协议,约定服务期。劳动者违反服务期约定的,应当按照约定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违约金的数额不得超过用人单位提供的培训费用。用人单位要求劳动者支付的违约金不得超过服务期尚未履行部分所应分摊的培训费用。 举个例子,如果用人单位为劳动者支付了10万元的培训费用,约定的服务期是5年。劳动者工作了2年后想离职,那么尚未履行的服务期是3年。按照规定,劳动者需要支付的违约金不得超过6万元(10万元÷5年×3年)。 另外,除了上述因培训约定服务期的情形外,用人单位不得与劳动者约定由劳动者承担违约金。也就是说,一般情况下,劳动合同中不能随意约定劳动者违约要赔偿。比如,不能仅因为劳动者提前离职就要求其支付高额违约金,除非符合服务期约定的条件。 同时,如果用人单位有违法行为,如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提供劳动保护或者劳动条件、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等,即使劳动者在服务期内,也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并且不用支付违约金。 总之,劳动合同中服务期限和赔偿的规定是为了平衡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权益。劳动者在面对服务期约定时,要清楚自己的权利和义务,避免不必要的法律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