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法有哪些重点问题和重要的知识点?
劳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总称,它与劳动者的权益息息相关。下面为您介绍劳动法中的重点问题和重要知识点。
首先是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十条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用工前订立劳动合同的,劳动关系自用工之日起建立。如果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
其次是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我国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八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十四小时的工时制度。用人单位应当保证劳动者每周至少休息一日。《劳动法》第四十四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应当按照下列标准支付高于劳动者正常工作时间工资的工资报酬:安排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一百五十的工资报酬;休息日安排劳动者工作又不能安排补休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二百的工资报酬;法定休假日安排劳动者工作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三百的工资报酬。
再者是工资。工资应当以货币形式按月支付给劳动者本人。不得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劳动者的工资。用人单位支付劳动者的工资 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劳动合同法》还规定,用人单位未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或者国家规定及时足额支付劳动者劳动报酬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支付劳动报酬、加班费或者经济补偿;劳动报酬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应当支付其差额部分;逾期不支付的,责令用人单位按应付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百分之一百以下的标准向劳动者加付赔偿金。
另外,社会保险也是重要内容。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必须依法参加社会保险,缴纳社会保险费。社会保险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这是国家为保障劳动者在年老、疾病、工伤、失业、生育等情况下依法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如果用人单位未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并要求用人单位支付经济补偿。
最后是劳动争议的解决。当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发生劳动争议时,可以通过协商、调解、仲裁、诉讼等途径解决。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自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相关问题
为您推荐18个最新问题
民法典中再婚一方去世后,另一方对房屋是否有居住权?
被学校起诉欠款1100万该如何应对?
判刑后欠款是否还要还?
怎样查询一个品牌是否合法?
今日说法收养孩子案件涉及哪些法律要点?
商家充卡后涨价是否违法?
强制猥亵罪如何认定?
依据《产品质量法》,三无产品会如何处罚?
零散客户开票应该开给谁?
申请强制执行的立案时间是多久?
医疗保障基金监督管理条例宣传视频在哪里下载?
租房税点是多少个点?
医保断缴后可以自己办理补交吗?
工伤的赔偿款如何下来?
挪用资金罪会怎么判?
在物权法中什么叫做遗失物?
报案后公安局不立案该怎么办?
合同诈骗和民事欺诈行为的区别是什么?
已为您展示了 18 个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