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关系的认定司法解释是怎样的,其法律特征是什么?


在我国的法律体系中,劳动关系的认定以及其法律特征具有重要意义,它关乎着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双方的权益和义务。下面我们来详细探讨劳动关系的认定司法解释以及其法律特征。 首先,关于劳动关系认定的司法解释。根据《关于确立劳动关系有关事项的通知》(劳社部发〔2005〕12号)规定,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未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但同时具备下列情形的,劳动关系成立。一是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主体资格。这意味着用人单位必须是依法成立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等,劳动者要达到法定就业年龄且具有劳动能力。比如,一个未成年人就不具备成为劳动者的主体资格。 二是用人单位依法制定的各项劳动规章制度适用于劳动者,劳动者受用人单位的劳动管理,从事用人单位安排的有报酬的劳动。简单来说,劳动者要遵守单位的规章制度,按照单位的要求工作并获得相应报酬。例如,员工要遵守公司的考勤制度,按时上下班,完成公司分配的工作任务,公司则支付工资。 三是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是用人单位业务的组成部分。也就是说劳动者的工作是单位整体业务的一部分。比如,在一家餐厅,厨师、服务员等的工作都是餐厅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该通知还规定了认定双方存在劳动关系时可参照的凭证,包括工资支付凭证或记录、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的记录;用人单位向劳动者发放的“工作证”“服务证”等能够证明身份的证件;劳动者填写的用人单位招工招聘“登记表”“报名表”等招用记录;考勤记录;其他劳动者的证言等。 接下来,我们看看劳动关系的法律特征。 第一,主体特定性。劳动关系的主体一方是用人单位,另一方是劳动者。用人单位包括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以及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劳动者则是具有劳动能力,以从事劳动获取合法收入作为生活资料主要来源的自然人。 第二,人身隶属性。这是劳动关系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要服从用人单位的指挥和管理,遵守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存在着一种管理与被管理、指挥与服从的关系。例如,员工要按照上级的安排完成工作任务,不能随意自行其是。 第三,财产关联性。劳动者通过向用人单位提供劳动,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以维持自己和家庭的生活。用人单位则通过支付劳动报酬获得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实现自身的经营目标。这种财产上的关联是劳动关系的重要内容。 第四,国家干预性。劳动关系不仅仅是双方当事人之间的私事,国家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对劳动关系进行了较多的干预。例如,国家制定了最低工资标准、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制度、社会保险制度等,用人单位必须遵守这些规定,不能随意侵犯劳动者的权益。 综上所述,准确理解劳动关系的认定司法解释和法律特征,对于劳动者维护自身权益,用人单位规范用工行为都具有重要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