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有哪些?
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挺感兴趣的,也想了解相关的法律知识。我想知道我国现在都有哪些法律法规是用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呢?这些法律能在哪些方面起到保护作用?
展开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涉及到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它们共同构建起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体系。 首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这部法律于2011年2月25日由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自2011年6月1日起施行。它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基本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代表性项目名录、传承与传播等方面做了全面规定。比如,该法规定了政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职责,要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工作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将保护、保存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此外,还有一些行政法规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起到重要作用。例如《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它主要针对传统工艺美术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类型进行保护,鼓励和扶持传统工艺美术事业的发展,促进传统工艺美术的创作、生产和人才培养。条例规定了对符合条件的传统工艺美术品种和技艺可以授予“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品种和技艺”称号,并给予相应的保护措施。 除了国家层面的法律法规,各地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地方性法规。这些地方性法规能够结合本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提供更具针对性的保护。比如《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等,它们在遵循国家法律的基础上,对本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利用等方面做了进一步细化和补充规定,以更好地保护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部门规章方面,文化和旅游部也出台了相关规定。这些规章对于规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具体操作流程、评定标准等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这些法律法规的综合作用,形成了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律网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平台专业律师
去咨询
去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