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针对电子商务有哪些法律?


在我国,针对电子商务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来规范和保障这一领域的健康发展。其中,最核心的法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该法于2018年8月31日由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自2019年1月1日起施行。 《电子商务法》主要对电子商务经营者、电子商务合同的订立与履行、电子商务争议解决、电子商务促进和法律责任等方面进行了规定。它明确了电子商务经营者的定义和范围,包括平台内经营者、自建网站经营者以及通过其他网络服务销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务的电子商务经营者。要求电子商务经营者依法办理市场主体登记,履行纳税义务。同时,该法还对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的义务和责任作出了详细规定,例如平台要对入驻商家进行核验登记、保障消费者个人信息安全等。如果平台经营者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平台内经营者销售的商品或者提供的服务不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要求,或者有其他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行为,未采取必要措施的,依法与该平台内经营者承担连带责任。 除了《电子商务法》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同样适用于电子商务领域。它赋予了消费者在网络购物中的多项权利,比如七天无理由退货权。根据规定,消费者通过网络等方式购买商品,有权自收到商品之日起七日内退货,且无需说明理由,但一些特定商品除外,像消费者定做的、鲜活易腐的、在线下载或者消费者拆封的音像制品、计算机软件等数字化商品以及交付的报纸、期刊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也在电子商务合同的订立和履行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电子商务交易中,电子合同是常见的合同形式。《合同法》规定,当事人订立合同,有书面形式、口头形式和其他形式。其中,书面形式是指合同书、信件和数据电文(包括电报、电传、传真、电子数据交换和电子邮件)等可以有形地表现所载内容的形式。这就明确了电子合同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也约束着电子商务中的广告行为。电子商务经营者在宣传推广商品或服务时,必须遵守广告法的规定,不得进行虚假宣传、误导消费者等行为。否则,将面临相应的法律责任。这些法律相互配合,共同构建了我国电子商务领域的法律体系,保障了电子商务交易的公平、公正和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