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制拆迁起诉的相关法律规定有哪些?


在我国,强制拆迁起诉涉及到多个方面的法律规定,下面将为你详细介绍。 首先,要明确强制拆迁分为合法强制拆迁和违法强制拆迁。合法的强制拆迁一般是在符合法定程序的情况下进行的。根据《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第二十八条规定,被征收人在法定期限内不申请行政复议或者不提起行政诉讼,在补偿决定规定的期限内又不搬迁的,由作出房屋征收决定的市、县级人民政府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也就是说,合法的强制拆迁需要经过严格的法律程序,由法院来执行。 如果是违法强制拆迁,被拆迁人可以通过起诉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为被拆迁人提供了诉讼的途径。该法第二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有权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这里的行政行为就可能包括违法的强制拆迁行为。 在起诉过程中,被拆迁人需要注意诉讼时效的问题。根据《行政诉讼法》第四十六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应当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作出行政行为之日起六个月内提出。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所以,被拆迁人一旦发现强制拆迁行为可能违法,要及时提起诉讼,以免错过诉讼时效。 此外,在证据收集方面,被拆迁人要尽可能收集能够证明强制拆迁违法的证据,比如拆迁现场的照片、视频,相关的文件等。依据《行政诉讼法》第三十四条规定,被告对作出的行政行为负有举证责任,应当提供作出该行政行为的证据和所依据的规范性文件。但这并不意味着被拆迁人不需要收集证据,被拆迁人提供的证据可以更好地支持自己的主张。 最后,关于赔偿问题。如果法院认定强制拆迁行为违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的相关规定,被拆迁人有权获得相应的赔偿。该法第四条规定,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行政职权时有造成财产损害的其他违法行为的,受害人有取得赔偿的权利。被拆迁人可以在起诉时一并提出赔偿请求,要求拆迁方赔偿因违法强制拆迁给自己造成的损失,包括房屋价值损失、屋内物品损失等。总之,强制拆迁起诉是一个复杂的法律过程,被拆迁人需要了解相关法律规定,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