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被吊销营业执照后有哪些诉讼问题?


企业被吊销营业执照后,在法律层面涉及一系列与诉讼相关的问题。首先,我们来明确一下吊销营业执照的概念。吊销营业执照是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依据国家工商行政法规,对违法的企业法人作出的一种行政处罚。简单来说,就是企业因为违反了相关规定,被工商部门剥夺了继续经营的资格。 在企业被吊销营业执照后,其诉讼主体资格是一个关键问题。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企业法人营业执照被吊销后,其民事诉讼地位如何确定的复函》规定,企业法人被吊销营业执照后至被注销登记前,该企业法人仍应视为存续,可以自己的名义进行诉讼活动。这意味着,即便企业的营业执照被吊销了,它在法律上依然存在,能够以自己的名义参与诉讼。例如,某企业被吊销营业执照后,因之前签订的合同纠纷被起诉,此时该企业可以以自己的名义参加诉讼,维护自身权益。 关于企业被吊销营业执照后的诉讼程序。在实践中,通常还是按照正常的民事诉讼程序进行。原告需要向有管辖权的法院提起诉讼,提交起诉状和相关证据。被告企业如果要参加诉讼,也需要按照法院的要求进行答辩、举证等。如果企业因为被吊销营业执照,相关人员可能出现变动等情况,法院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处理。比如,企业的法定代表人无法正常参加诉讼,法院可以根据相关规定,通过公告送达等方式确保诉讼程序的顺利进行。 此外,企业被吊销营业执照后进行诉讼,还涉及到责任承担的问题。一般情况下,企业应以其全部财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如果企业的股东存在出资不实、抽逃出资等违法行为,股东可能需要在其出资范围内对公司债务承担补充赔偿责任。例如,某企业被吊销营业执照后,经法院查明,股东存在抽逃出资的情况,那么该股东就需要在抽逃出资的范围内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 总之,企业被吊销营业执照后,在诉讼方面虽然存在一些特殊情况,但依然要遵循相关的法律规定和程序。无论是作为原告还是被告,都应当积极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确保诉讼活动的顺利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