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未签劳动合同工伤单位要负责的法律依据是什么?


在2024年,即便未签订劳动合同,单位对于员工因工伤所产生的责任是有明确法律依据的。下面将为您详细介绍。 首先,劳动关系的确认是关键。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确立劳动关系有关事项的通知》第一条规定,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未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但同时具备下列情形的,劳动关系成立:(一)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主体资格;(二)用人单位依法制定的各项劳动规章制度适用于劳动者,劳动者受用人单位的劳动管理,从事用人单位安排的有报酬的劳动;(三)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是用人单位业务的组成部分。这意味着,即使没有书面劳动合同,只要存在事实上的劳动关系,劳动者的权益同样受到法律保护。 其次,关于工伤认定。依据《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规定,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工伤:(一)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二)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伤害的;(三)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的;(四)患职业病的;(五)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或者发生事故下落不明的;(六)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轨道交通、客运轮渡、火车事故伤害的;(七)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认定为工伤的其他情形。该条例第十五条还规定了视同工伤的情形。也就是说,只要符合上述条件,无论是否签订劳动合同,员工都可以被认定为工伤。 再者,单位的责任方面。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六十二条规定,用人单位依照本条例规定应当参加工伤保险而未参加的,由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责令限期参加,补缴应当缴纳的工伤保险费,并自欠缴之日起,按日加收万分之五的滞纳金;逾期仍不缴纳的,处欠缴数额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依照本条例规定应当参加工伤保险而未参加工伤保险的用人单位职工发生工伤的,由该用人单位按照本条例规定的工伤保险待遇项目和标准支付费用。 最后,关于证据的收集。在未签订劳动合同的情况下,劳动者需要收集相关证据来证明劳动关系和工伤事实。比如工资支付凭证或记录(职工工资发放花名册)、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的记录;用人单位向劳动者发放的“工作证”“服务证”等能够证明身份的证件;劳动者填写的用人单位招工招聘“登记表”“报名表”等招用记录;考勤记录;其他劳动者的证言等。这些证据对于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至关重要。 综上所述,2024年未签劳动合同,员工发生工伤后单位需负责有充分的法律依据。劳动者要及时通过合法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同时注意收集和保存相关证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