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居财产分割的法律依据是什么?


在探讨同居财产分割的法律依据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白同居财产的概念。同居财产指的是男女双方在同居期间所获得的财产。同居和合法的婚姻关系不同,婚姻关系中的财产分割有明确的夫妻共同财产制度,但同居财产的分割要依据不同情况来确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的解释(一)》第三条规定,当事人提起诉讼仅请求解除同居关系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已经受理的,裁定驳回起诉。当事人因同居期间财产分割或者子女抚养纠纷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这表明,虽然法律不干涉单纯的同居关系解除,但对于同居期间的财产分割纠纷,法院是会处理的。 对于同居财产的性质,一般可以分为个人财产和共有财产。个人财产通常是指在同居前个人已经拥有的财产,或者在同居期间明确是一方单独获得的财产,比如一方因继承、赠与等明确只归一方所有的财产。这些财产的归属比较清晰,属于财产登记人或者有证据证明属于其所有的一方。 而共有财产则需要进一步区分是按份共有还是共同共有。按份共有是指双方按照各自的出资比例对财产享有份额。比如两人一起买房,一方出资70%,另一方出资30%,那么在分割房产时就按照这个比例来分配。共同共有则是不区分份额,一般是基于共同生活、共同经营等原因形成的共有关系。在同居关系中,如果难以确定是按份共有还是共同共有,除共有人具有家庭关系等外,视为按份共有。 在分割同居财产时,首先要由双方协商解决。如果协商不成,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法院在处理时,会根据双方的出资情况、对财产的贡献大小等因素来进行合理分割。例如,在购买房产时,一方支付了首付并负责偿还大部分贷款,另一方只承担了较少的费用,那么在分割房产时,支付首付和承担较多贷款的一方可能会获得较大的份额。 此外,还需要注意证据的收集。在同居期间,涉及财产的购买、使用等情况,都要保留好相关的凭证,如购房合同、付款记录、发票等,这些证据对于确定财产的归属和分割比例非常重要。总之,同居财产分割虽然没有像婚姻财产分割那样明确的规则,但依据现有的法律规定和司法实践,也能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