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起发假消息可判刑,造谣博眼球最高判7年的法律依据是什么?


在我国,发假消息、造谣博眼球这类行为可能涉及到多个罪名,其中以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和寻衅滋事罪较为常见,以下为您详细介绍相关法律依据。 首先是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条之一第二款规定,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简单来说,如果有人故意编造或者传播关于险情、疫情、灾情、警情的假消息,而且这些消息在网络或其他媒体上扩散,对社会秩序造成了严重的干扰,就会触犯这个罪名。比如在疫情期间,有人编造某地封城的虚假消息并广泛传播,引起了当地民众的恐慌,导致超市抢购等混乱情况,就可能构成此罪。 其次是寻衅滋事罪。《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规定,有下列寻衅滋事行为之一,破坏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纠集他人多次实施前款行为,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可以并处罚金。其中,在网络上编造、散布虚假信息,起哄闹事,造成公共秩序严重混乱的,可能会以寻衅滋事罪定罪处罚。也就是说,如果通过发假消息来制造混乱,破坏公共秩序,也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也对散布谣言等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做出了规定。该法第二十五条第一项规定,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这意味着,即使发假消息的行为不构成犯罪,也可能会面临治安处罚。 综上所述,发假消息、造谣博眼球的行为,根据其情节严重程度,可能会受到治安处罚,甚至被追究刑事责任。法律这样规定,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保障大家能够在一个安全、稳定、有序的环境中生活和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