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身损害赔偿的法律依据是什么?


人身损害赔偿,指的是当人的生命、健康或者身体受到不法侵害,导致伤害、残疾、死亡等后果,侵权人需要对受害者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在我国,人身损害赔偿的法律依据有很多。首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其中侵权责任编对人身损害赔偿作出了全面且基础的规定。比如第一千一百七十九条规定,侵害他人造成人身损害的,应当赔偿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营养费、住院伙食补助费等为治疗和康复支出的合理费用,以及因误工减少的收入。造成残疾的,还应当赔偿辅助器具费和残疾赔偿金;造成死亡的,还应当赔偿丧葬费和死亡赔偿金。这一条明确了人身损害赔偿的基本项目,让受害者清楚知道自己可以主张哪些赔偿。 另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也涉及人身损害赔偿。当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时享有人身、财产安全不受损害的权利。如果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造成消费者或者其他受害人人身伤害的,应当赔偿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等为治疗和康复支出的合理费用,以及因误工减少的收入。造成残疾的,还应当赔偿残疾生活辅助具费和残疾赔偿金。造成死亡的,还应当赔偿丧葬费和死亡赔偿金。这是针对消费领域的人身损害赔偿规定,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对于交通事故中的人身损害赔偿也有专门规定。在交通事故中,造成人身伤亡的,由保险公司在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不足的部分,按照法律规定承担赔偿责任。这一规定确保了交通事故受害者能够及时获得赔偿,也明确了赔偿的顺序和责任分担。 此外,最高人民法院还出台了《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该解释对人身损害赔偿的具体计算标准、赔偿范围等方面作出了详细的规定,为司法实践中处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提供了更具操作性的指引。例如,对于误工费的计算,根据受害人的误工时间和收入状况确定;对于残疾赔偿金,根据受害人丧失劳动能力程度或者伤残等级,按照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标准,自定残之日起按二十年计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