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定终止劳动合同的条件应具备怎样的法律特征?


在探讨约定终止劳动合同的条件应具备的法律特征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劳动合同终止的基本概念。劳动合同终止是指劳动合同的法律效力依法被消灭,即劳动关系由于一定法律事实的出现而终结,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原有的权利义务不再存在。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劳动合同的终止可以分为法定终止和约定终止。法定终止是指法律明确规定的劳动合同终止的情形,而约定终止则是由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在劳动合同中自行约定的终止条件。那么,约定终止劳动合同的条件应具备以下法律特征: 首先,合法性是首要特征。约定的终止条件必须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不得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例如,不能约定以劳动者结婚、生育等作为终止劳动合同的条件,因为这些约定违反了法律关于平等就业和女职工权益保护的规定。《劳动合同法》第二十六条明确规定,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劳动合同无效或者部分无效。如果约定的终止条件不合法,该约定将不具有法律效力。 其次,明确性和确定性也很重要。约定的终止条件应当清晰明确,不能模糊不清。例如,不能约定“当公司经营状况不佳时”作为终止条件,因为“经营状况不佳”没有明确的判断标准。这种模糊的约定在实际操作中容易引发争议,不利于劳动合同的正常履行。只有明确、确定的终止条件,才能让双方清楚知道在什么情况下劳动合同会终止。 再者,合理性也是必备特征。约定的终止条件应当具有合理性,不能显失公平。比如,约定劳动者一次迟到就终止劳动合同,这显然是不合理的,因为一次迟到的过错程度与终止劳动合同的后果严重失衡。在判断约定条件是否合理时,需要综合考虑劳动者的岗位性质、工作要求以及用人单位的实际情况等因素。 最后,关联性也是一个重要特征。约定的终止条件应当与劳动合同的履行具有关联性,是与劳动者的工作表现、用人单位的经营管理等密切相关的事项。例如,约定劳动者连续三个月不能完成工作任务作为终止条件,这与劳动者的工作表现直接相关,具有关联性。而如果约定与工作无关的事项作为终止条件,如劳动者的个人兴趣爱好发生变化等,就缺乏关联性,不符合法律特征。 综上所述,约定终止劳动合同的条件应具备合法性、明确性和确定性、合理性以及关联性等法律特征。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在约定终止条件时,应当谨慎考虑,确保约定的条件符合法律规定,以保障双方的合法权益,维护劳动关系的稳定和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