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制企业涉及哪些法律问题?


改制企业是指依法改变企业原有的资本结构、组织形式、经营管理模式或体制等,使其在客观上适应企业发展新的需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涉及诸多法律问题。 首先是企业改制的程序合法性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产法》等相关法律规定,国有企业改制要履行严格的审批程序。一般来说,需要经过可行性研究、制定改制方案、清产核资、财务审计、资产评估等一系列步骤。比如,企业在改制前要进行全面的清产核资,对企业的各类资产、负债进行全面清查登记,以确保资产的真实和完整。这一步骤是为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保障国家利益。如果企业在改制过程中未按规定进行清产核资,就可能面临法律风险。 其次是资产处置问题。企业改制时,要对企业的资产进行合理评估和处置。《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规定,国有资产占有单位在进行改制等行为时,应当进行资产评估。评估结果要经过相关部门的核准或备案。在资产处置过程中,要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防止低价转让国有资产。例如,如果企业将国有资产以明显低于市场价格的方式转让给他人,这种行为可能被认定为无效,相关责任人还可能承担法律责任。 再者是员工安置问题。企业改制往往会对员工的权益产生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发生合并或者分立等情况,原劳动合同继续有效,劳动合同由承继其权利和义务的用人单位继续履行。如果企业改制导致劳动合同无法继续履行,企业应当与员工协商变更劳动合同;协商不成的,企业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但要按照法律规定支付经济补偿。比如,企业改制后需要裁员,那么就要按照法定程序进行,提前三十日向工会或者全体职工说明情况,听取工会或者职工的意见后,裁减人员方案经向劳动行政部门报告,才可以裁减人员。 另外,债权债务处理也是改制企业需要关注的重要方面。企业改制前的债权债务应当由改制后的企业承继。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与企业改制相关的民事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企业以其部分财产和相应债务与他人组建新公司,对所转移的债务债权人认可的,由新组建的公司承担民事责任;对所转移的债务未通知债权人或者虽通知债权人,而债权人不予认可的,由原企业承担民事责任。原企业无力偿还债务,债权人就此向新设公司主张债权的,新设公司在所接收的财产范围内与原企业承担连带民事责任。 最后,企业改制还可能涉及税务问题。不同的改制方式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税务后果。例如,企业合并、分立等改制行为可能涉及企业所得税、增值税等税种的处理。企业需要按照税收法律法规的规定,准确计算和缴纳税款,避免因税务问题引发法律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