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欺诈要承担的法律责任有哪些?


医疗欺诈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在提供医疗服务的过程中,故意采取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手段,使患者产生错误认识而接受其医疗服务,并遭受损失的行为。医疗欺诈是一种严重的违法行为,需要承担多方面的法律责任。 首先是民事责任。从民法角度看,医疗欺诈行为违背了民事活动应遵循的诚实信用原则,构成了欺诈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八条规定,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在医疗欺诈情形下,患者可以要求撤销与医疗机构之间的医疗服务合同。同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百七十七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所以,医疗机构应返还患者因欺诈而支付的医疗费用,并赔偿患者因此遭受的损失,比如额外支出的交通费用、误工费等。 其次是行政责任。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存在欺诈行为,违反了《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相关行政法规。依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第四十六条规定,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三条规定,出卖、转让、出借《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没收非法所得,并可以处以5000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对于存在医疗欺诈的医疗机构,卫生行政部门可根据情节轻重,给予警告、罚款、吊销执业许可证等行政处罚;对于负有责任的医务人员,可给予警告、暂停执业活动直至吊销执业证书等处罚。 最后是刑事责任。如果医疗欺诈行为情节严重,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的诈骗罪构成要件,将被追究刑事责任。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根据《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在医疗欺诈案件中,如果医疗机构或医务人员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欺诈手段骗取患者数额较大的钱财,就可能构成诈骗罪。 总之,医疗欺诈行为严重损害了患者的合法权益,破坏了医疗行业的正常秩序,必将受到法律的制裁。患者在遭遇医疗欺诈时,要及时收集证据,通过合法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