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离婚”存在哪些法律风险?


“假离婚”指夫妻双方本无离婚真实意愿,为了特定目的,如获取购房资格、逃避债务等而办理离婚登记。但从法律角度而言,只要办理了合法的离婚登记手续,婚姻关系即解除,不存在所谓“假离婚”一说。以下详细介绍“假离婚”可能带来的法律风险。 财产分割风险:夫妻在办理“假离婚”时,通常会对财产进行分割。一旦办理离婚登记,财产分割协议即具有法律效力。即便之后双方想复婚,之前分割的财产也会成为各自的婚前财产。若一方反悔,另一方很难要求重新分割财产。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的相关规定,离婚时,夫妻的共同财产由双方协议处理;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根据财产的具体情况,按照照顾子女、女方和无过错方权益的原则判决。因此,“假离婚”时的财产分割协议,只要是双方自愿签订,且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就是有效的。 子女抚养权风险:在“假离婚”过程中,夫妻也会对子女抚养权进行约定。离婚后,取得抚养权的一方可能会拒绝另一方探视子女,或者在抚养过程中出现不利于子女成长的情况。此时,另一方虽然可以通过法律途径变更抚养权,但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如与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因患严重疾病或因伤残无力继续抚养子女等。相关法律依据为《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的解释(一)》的规定。 信用风险:如果“假离婚”是为了骗取银行贷款或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一旦被发现,不仅会影响个人的信用记录,还可能面临法律责任。金融机构可能会提前收回贷款,并要求借款人承担违约责任。同时,这种行为还可能构成骗取贷款罪等刑事犯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相关规定,将面临刑事处罚。 婚姻关系风险:“假离婚”后,一方可能会改变主意,不愿意复婚。此时,另一方无法强迫对方复婚,因为婚姻自由是我国婚姻法的基本原则之一,包括结婚自由和离婚自由。另一方只能接受婚姻关系已经解除的事实。 综上所述,“假离婚”存在诸多法律风险,可能会给当事人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和精神伤害。在做出决定之前,一定要充分了解相关法律规定,谨慎考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