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事人陈述的法律规定和内容分别有哪些?
我最近涉及一个法律纠纷,在处理过程中需要进行当事人陈述。但我不太清楚关于当事人陈述在法律上有哪些规定,具体内容又包含什么。希望能了解这些知识,以便在纠纷处理中能正确进行当事人陈述,维护自己的权益。
展开


当事人陈述是指当事人在诉讼中就与本案有关的事实,向法院所作的陈述。在诉讼中,当事人向法院陈述的内容既包括对自己有利的事实,也包括对自己不利的事实。 首先,从法律规定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六条明确将当事人的陈述列为证据的一种。这意味着当事人陈述在诉讼过程中是具有证据地位的。不过,该法第七十五条也规定,人民法院对当事人的陈述,应当结合本案的其他证据,审查确定能否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当事人拒绝陈述的,不影响人民法院根据证据认定案件事实。也就是说,当事人陈述虽然是证据,但不能单独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需要和其他证据相互印证。 其次,关于当事人陈述的内容,它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当事人对案件事实的陈述。这包括案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经过、涉及的人物等具体情况。比如在一个合同纠纷案件中,当事人需要陈述合同签订的背景、条款内容、履行情况等。另一方面是当事人对案件处理的意见和主张。这体现了当事人的诉求,例如在侵权纠纷中,当事人会提出要求对方承担何种责任,如赔偿损失、赔礼道歉等。 此外,当事人在进行陈述时,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如果故意作虚假陈述,妨碍人民法院审理案件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情节轻重予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这一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四条中有明确体现。所以,当事人在陈述时必须如实表达,以保障诉讼的公正和顺利进行。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平台专业律师
去咨询
去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