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人犯罪的法学标准是什么?


精神病人犯罪的法学标准主要涉及刑事责任能力的判定,这在司法实践中是一个复杂且严谨的过程。首先,我们要了解刑事责任能力的概念。刑事责任能力指的是行为人能够正确认识自己行为的性质、意义、作用和后果,并能依据这种认识而自觉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行为,从而对自己所实施的刑法所禁止的危害社会行为承担刑事责任的能力。简单来说,就是一个人得明白自己做的事情是违法犯罪的,并且能控制自己不去做,这样才能让他对自己的犯罪行为负责。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八条规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责令他的家属或者监护人严加看管和医疗;在必要的时候,由政府强制医疗。间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从法学标准来看,对于精神病人犯罪的判定,关键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医学标准,即行为人是否患有精神疾病。这需要专业的医学鉴定机构,运用医学知识和方法,对行为人进行全面的检查和评估,确定其是否存在精神障碍以及精神障碍的类型和程度。二是法学标准,也就是行为人在实施犯罪行为时,是否由于精神疾病而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这不仅仅是医学问题,还需要司法人员结合案件的具体情况,综合判断行为人在犯罪时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 在实际操作中,对于精神病人犯罪的认定,必须经过法定的鉴定程序。通常由专门的司法精神病鉴定机构进行鉴定,鉴定人员会根据病史、症状表现、心理测试等多方面的资料,作出科学、客观的鉴定结论。司法机关会依据这个鉴定结论,结合案件的其他证据,来判断行为人是否应当承担刑事责任以及承担何种程度的刑事责任。 例如,某甲患有严重的精神分裂症,在发病期间产生了幻觉和妄想,认为他人要伤害自己,于是实施了暴力行为,造成他人重伤。经过法定程序鉴定,确认某甲在实施伤害行为时,由于精神疾病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那么根据刑法规定,某甲不负刑事责任。但如果某乙是间歇性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实施了犯罪行为,就应当像正常人一样承担刑事责任。 总之,精神病人犯罪的法学标准是一个综合性的判断过程,既要有医学上对精神疾病的诊断,又要有法学上对刑事责任能力的认定,并且必须遵循法定的程序,以确保司法的公正和准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