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办理抵押登记手续时担保人应如何承担责任?


在探讨未办理抵押登记手续时担保人如何承担责任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明确一些基本的法律概念。抵押是指债务人或者第三人不转移对财产的占有,将该财产作为债权的担保。当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债权人有权依照法律规定以该财产折价或者以拍卖、变卖该财产的价款优先受偿。而抵押登记是指抵押权人向法律规定的有关部门将其在特定物上所设定的抵押权的事项予以记载的事实。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四百零二条规定,以本法第三百九十五条第一款第一项至第三项规定的财产或者第五项规定的正在建造的建筑物抵押的,应当办理抵押登记。抵押权自登记时设立。也就是说,对于某些特定财产的抵押,如建筑物和其他土地附着物、建设用地使用权等,如果没有办理抵押登记手续,那么抵押权并未设立。但这并不意味着抵押合同无效,依据《民法典》第四百零二条,抵押合同自成立时生效,未办理物权登记的,不影响合同效力。 在未办理抵押登记手续的情况下,担保人(抵押人)承担责任的方式和范围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判断。如果抵押合同有效,债权人可以要求抵押人承担违约责任。违约责任的承担方式通常是赔偿债权人因未设立抵押权而遭受的损失。比如,原本债权人可以通过行使抵押权就抵押财产优先受偿,但由于未办理登记无法行使该权利,那么抵押人需要对债权人因此少获得的清偿部分进行赔偿。 如果抵押人存在过错,比如故意不办理抵押登记手续,导致债权人的债权无法得到有效保障,那么抵押人要在抵押物价值范围内对债权人的损失承担赔偿责任。这里的过错责任认定,一般要结合案件的具体事实和证据来判断。 若债权人对未办理抵押登记也存在一定过错,例如债权人没有积极督促抵押人办理登记手续等,那么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有关担保制度的解释》第十七条的规定,人民法院应当根据其过错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在这种情况下,抵押人承担的赔偿责任可能会相应减轻。 综上所述,未办理抵押登记手续时,担保人(抵押人)并非不承担责任。其承担责任的依据主要是抵押合同以及自身的过错情况。在司法实践中,具体的责任承担需要结合案件的实际情况,依据相关法律规定进行判断和处理。债权人与抵押人都应当清楚自身在抵押过程中的权利和义务,以避免不必要的法律纠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