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财务作假不超过多少不会受到处罚?


上市公司财务作假是一种严重危害证券市场秩序和投资者权益的行为,在我国现行法律体系中,并没有规定财务作假不超过多少就没有处罚。只要上市公司实施了财务作假行为,无论涉及金额大小,都可能面临相应的法律责任。 从行政责任角度来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第一百九十七条规定,信息披露义务人未按照本法规定报送有关报告或者履行信息披露义务的,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并处以五十万元以上五百万元以下的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警告,并处以二十万元以上二百万元以下的罚款。如果是财务造假等虚假陈述行为,发行人在其公告的证券发行文件中隐瞒重要事实或者编造重大虚假内容,尚未发行证券的,处以二百万元以上二千万元以下的罚款;已经发行证券的,处以非法所募资金金额百分之十以上一倍以下的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以一百万元以上一千万元以下的罚款。 在刑事责任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六十一条规定了违规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罪。依法负有信息披露义务的公司、企业向股东和社会公众提供虚假的或者隐瞒重要事实的财务会计报告,或者对依法应当披露的其他重要信息不按照规定披露,严重损害股东或者其他人利益,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从民事责任上来说,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证券市场虚假陈述侵权民事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上市公司财务作假导致投资者损失的,投资者有权向有管辖权的法院提起民事赔偿诉讼,要求造假的上市公司及其相关责任主体承担赔偿责任。法院会根据虚假陈述行为与投资者损失之间的因果关系等因素,来确定赔偿的范围和金额。 综上所述,上市公司财务作假不存在不超过一定金额就不处罚的情况,任何形式和程度的财务作假都可能引发法律后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