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行合同中贯彻经济合理原则有哪些表现?


在合同履行过程中,经济合理原则是一项重要的准则,它要求合同当事人在履行合同时,讲求经济效益,付出最小的成本,取得最佳的合同利益。下面为您详细介绍履行合同中贯彻经济合理原则的具体表现。 首先,选择最经济合理的履行方式。在履行合同义务时,当事人应当根据合同的性质、目的和交易习惯,选择最经济、最有效的方式。例如,在货物运输合同中,承运人应当根据货物的性质、数量、运输距离等因素,选择最合适的运输工具和运输路线,以降低运输成本,提高运输效率。这体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关于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全面履行自己的义务,遵循诚信原则,根据合同的性质、目的和交易习惯履行通知、协助、保密等义务的要求。如果承运人无端选择昂贵且低效的运输方式,可能构成违约。 其次,对违约采取合理的补救措施。当一方当事人违约时,另一方当事人应当采取合理的措施防止损失的扩大。如果没有采取适当措施致使损失扩大的,不得就扩大的损失请求赔偿。例如,在买卖合同中,卖方交付的货物不符合质量要求,买方应当及时通知卖方,并采取合理的措施保管货物,避免货物损失的进一步扩大。买方为防止损失扩大而支出的合理费用,由违约方承担。这在《民法典》中有明确规定,体现了经济合理原则在违约补救方面的要求。 再者,变更合同以适应经济情况的变化。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不可预见的情况,导致合同的履行变得不经济或不合理。此时,当事人可以协商变更合同的内容,以适应新的情况。例如,由于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继续按照原合同履行将使一方当事人遭受重大损失,双方可以协商调整价格或交货期限等条款。这也是经济合理原则的体现,符合《民法典》中关于当事人协商一致,可以变更合同的规定。 最后,合理使用合同标的物。在使用合同标的物时,当事人应当遵循经济合理的原则,充分发挥标的物的效用。例如,在租赁合同中,承租人应当按照约定的方法使用租赁物,如因使用方法不当造成租赁物损坏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同时,承租人也应当避免浪费和不合理使用租赁物,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这同样体现了经济合理原则在合同履行中的要求。 总之,经济合理原则贯穿于合同履行的各个环节,当事人应当在遵守法律和合同约定的基础上,充分考虑经济效益,以实现合同目的,维护双方的合法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