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分割协议公证须注意哪些问题?


遗产分割协议公证是指公证机构根据当事人的申请,依法证明继承人之间就遗产分割达成协议的真实性、合法性的活动。在进行遗产分割协议公证时,有诸多方面需要注意。 首先,要确保当事人的主体资格合法。参与遗产分割协议的当事人必须是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人,能够独立进行民事活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十八条规定,成年人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独立实施民事法律行为。十六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如果当事人不具备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其签署的协议可能会被认定为无效。 其次,遗产的范围和权属要明确。公证机构会严格审查遗产的范围,确保其是被继承人死亡时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二十二条规定,遗产是自然人死亡时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依照法律规定或者根据其性质不得继承的遗产,不得继承。这就要求在签订协议前,要对遗产进行详细的梳理和确认,避免将他人财产或非法财产纳入遗产范围。 再者,协议内容要真实、合法、公平。协议应当是各方当事人真实意思的表示,不存在欺诈、胁迫等情形。同时,协议内容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得损害国家、集体和他人的合法权益。例如,不能在协议中剥夺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继承人的必要遗产份额,这是《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四十一条所明确规定的。 另外,要注意协议的形式和程序。遗产分割协议一般应当采用书面形式,由各方当事人签字或盖章。在办理公证时,当事人需要向公证机构提交相关的证明材料,如被继承人的死亡证明、遗产的产权证明、继承人的身份证明等。公证机构会对这些材料进行审查,并根据需要进行调查核实。 最后,公证的效力和作用。经过公证的遗产分割协议具有较强的证明力,在发生纠纷时,可以作为认定事实的重要依据。但需要注意的是,公证并不免除当事人的举证责任,如果有相反证据足以推翻公证证明的,法院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认定。总之,在办理遗产分割协议公证时,当事人要充分了解相关法律规定,确保协议的合法性和有效性,以避免日后可能出现的纠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