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estion-icon 《会计法》第四十五条所称的“授意”、“指使”、“强令”的含义是什么?

我在处理公司财务事务时,看到《会计法》第四十五条提到了“授意”“指使”“强令”这些词,但不太明白具体是什么意思。我想知道在实际情况中,这几个词代表了什么样的行为,怎样去判断是不是属于这些情况,了解这些对我正确处理财务工作很重要。
展开 view-more
  • #会计法释义
answer-icon 共1位律师解答

《会计法》第四十五条规定: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及其他人员伪造、变造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编制虚假财务会计报告或者隐匿、故意销毁依法应当保存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可以处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的,还应当由其所在单位或者有关单位依法给予降级、撤职、开除的行政处分。 下面为你详细解释“授意”“指使”“强令”的含义: “授意”,简单来说,就是通过暗示、示意等比较隐晦的方式,让会计机构、会计人员或者其他相关人员去做违反《会计法》规定的事情。比如,公司老板在和会计聊天时,旁敲侧击地提到希望账目能做得“好看”一些,暗示会计去伪造会计凭证等,这就可能属于授意行为。这种行为没有明确地直接表达要求,而是通过一些隐晦的言语或者行为来传达意图。 “指使”,是指明确地指示、命令他人去实施违反《会计法》的行为。它比授意更加直接,有明确的指向性。例如,公司领导直接对会计说,要把某些费用进行修改,以达到少交税的目的,这就是典型的指使行为。指使通常是上级对下级,凭借其职务上的权威或者影响力,要求他人去进行违法操作。 “强令”,则是使用强制的手段,迫使会计机构、会计人员或其他人员去实施违反《会计法》的行为。这种强制手段可能包括威胁、逼迫等。比如,老板以辞退会计相威胁,要求会计按照他的要求编制虚假的财务会计报告,这就是强令行为。强令的特点是具有很强的压迫性,让被要求的人没有选择的余地。 判断是否属于“授意”“指使”“强令”行为,需要结合具体的场景、行为人的言语和行为等多方面因素来综合考量。法律之所以对这些行为做出规定并进行处罚,是为了维护会计工作的正常秩序,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准确和完整,从而保障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如果在实际工作中遇到有人实施这些行为,相关人员应当坚决拒绝,并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或者有关监管机构反映情况。

avatar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平台专业律师
去咨询
去咨询
suggest-qr
mobile-suggestion
qr why
mobile-cta-laywer cta-laywer
免费法律咨询 3423名律师在线 3分钟快速回复
立即联系立即拨打立即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