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纠纷责任如何划分?


在医疗纠纷中,责任的划分是一个复杂但有明确法律依据的过程。首先,我们要理解医疗纠纷的概念,它指的是医患双方在医疗服务过程中,就医疗行为、医疗结果等方面产生的争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一十八条规定,患者在诊疗活动中受到损害,医疗机构或者其医务人员有过错的,由医疗机构承担赔偿责任。这就表明了医疗纠纷责任划分的一个基本原则,即过错责任原则。也就是说,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如果存在过错,那么就要对患者的损害承担责任。 判断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是否存在过错,需要从多个方面来考量。比如,医务人员是否违反了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举例来说,如果医生在手术前没有按照规定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检查,导致手术中出现了本可避免的问题,那么医生就可能存在过错。 此外,还有一种情况是推定医疗机构有过错。根据《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二十二条,患者在诊疗活动中受到损害,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推定医疗机构有过错:(一)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章以及其他有关诊疗规范的规定;(二)隐匿或者拒绝提供与纠纷有关的病历资料;(三)遗失、伪造、篡改或者违法销毁病历资料。当出现这些情况时,法律直接推定医疗机构有过错,除非医疗机构能够证明自己没有过错。 在一些医疗纠纷中,患者自身也可能存在一定的因素导致损害的发生。比如,患者没有如实告知医生自己的病史、过敏史等重要信息,从而影响了医生的诊断和治疗。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根据双方的过错程度来划分责任。可能是医疗机构承担主要责任,患者承担次要责任;也可能是双方承担同等责任等。 责任划分通常需要通过专业的鉴定来确定。常见的鉴定方式有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和医疗损害鉴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由医学会组织专家进行,主要是判断是否构成医疗事故以及事故的等级和责任程度。医疗损害鉴定则更侧重于对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的过错、过错与损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等进行鉴定。 在实际处理医疗纠纷时,双方可以先尝试协商解决责任划分问题。如果协商不成,患者可以通过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处理申请,或者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来解决。人民法院在审理过程中,会依据鉴定结果和相关法律规定,对医疗纠纷的责任进行最终的划分和判定。总之,医疗纠纷责任的划分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以确保公平公正地维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