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纠纷案必须要进行司法鉴定吗?
我遇到了一起医疗纠纷,和医院那边协商没达成一致,现在准备走法律途径解决。但我不太清楚在医疗纠纷案里,是不是一定要进行司法鉴定呢?我担心鉴定会增加时间和费用成本,所以想问问这方面的情况。
展开


在医疗纠纷案件中,司法鉴定并非是必须的。下面为您详细解释相关内容。 首先,我们需要明白司法鉴定的概念。司法鉴定是指在诉讼活动中鉴定人运用科学技术或者专门知识对诉讼涉及的专门性问题进行鉴别和判断并提供鉴定意见的活动。在医疗纠纷案件中,司法鉴定主要是对医疗行为是否存在过错、过错与损害后果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以及原因力大小等专门性问题进行鉴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在医疗纠纷中,患者方需要证明医疗机构的诊疗行为存在过错以及该过错与自己的损害后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在实践中,通过司法鉴定可以较为专业、科学地确定这些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必须进行司法鉴定。 如果有其他充分的证据能够证明医疗机构存在过错以及因果关系,那么就不一定需要进行司法鉴定。例如,医院存在明显的违反诊疗规范的行为,如手术中遗留器械在患者体内等,这种情况下通过病历、手术记录等证据就可以直观认定医院存在过错,可能无需通过司法鉴定来证明。 另外,在某些情况下,双方当事人对诊疗过程和损害后果等事实没有争议,也可能不需要进行司法鉴定。比如双方都认可医院在某一环节存在操作失误导致患者损害,并且对赔偿问题能够协商一致,就可以不进行鉴定。 然而,如果双方对医疗行为是否存在过错、过错与损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等关键问题存在较大争议,而又没有其他确凿的证据能够证明时,司法鉴定往往是解决争议的重要途径。因为司法鉴定机构的专业人员会依据医学知识和相关标准进行分析判断,其出具的鉴定意见具有较高的证明力,有助于法院查明事实、公正裁判。 综上所述,医疗纠纷案并非必须进行司法鉴定,要根据具体案件情况来决定是否需要启动司法鉴定程序。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平台专业律师
去咨询
去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