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过错纠纷尸检如何进行,应注意什么?


在医疗过错纠纷中,尸检是一项重要的调查手段,它有助于明确患者的死亡原因,对于判断医疗机构是否存在过错具有关键作用。下面为您详细介绍医疗过错纠纷尸检的进行方式以及需要注意的事项。 首先,关于尸检的启动。依据《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第二十六条规定,患者死亡,医患双方对死因有异议的,应当在患者死亡后48小时内进行尸检;具备尸体冻存条件的,可以延长至7日。尸检应当经死者近亲属同意并签字,拒绝签字的,视为死者近亲属不同意进行尸检。不同意或者拖延尸检,超过规定时间,影响对死因判定的,由不同意或者拖延的一方承担责任。 其次,尸检机构和人员的选择。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十八条规定,尸检应当由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取得相应资格的机构和病理解剖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承担尸检任务的机构和病理解剖专业技术人员有进行尸检的义务。通常情况下,当地的法医鉴定中心、医学院校的病理学教研室等具备相应资质的机构都可以进行尸检。 然后,是尸检的具体流程。一般来说,医患双方可以共同委托负责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学会组织进行尸检,也可以由卫生行政部门指定。在尸检过程中,医患双方可以委派代表观察尸检过程。尸检结束后,尸检机构会出具尸检报告,这是判断患者死因的重要依据。 在进行尸检时,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时间问题,必须严格按照规定的时间进行尸检,否则可能会影响死因的判定。二是证据保全,在尸检前,要注意对相关的病历、医疗记录等证据进行保全,防止证据灭失。三是尸检报告的审查,患者家属要仔细审查尸检报告的内容,如果对报告有异议,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申请重新鉴定。四是法律程序的遵循,整个尸检过程要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进行,确保尸检结果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总之,医疗过错纠纷尸检是一个严肃且复杂的过程,涉及到诸多法律规定和程序要求。医患双方都应当了解相关的法律知识,遵循法律程序,以保障自身的合法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