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事故中的过失是怎样的?


医疗事故中的过失是指在医疗活动里,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因为疏忽或者违反应尽的注意义务,从而导致患者人身损害的心理状态。下面为你详细解释医疗事故中过失的相关内容。 首先,医疗事故中的过失可分为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疏忽大意的过失是指医务人员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导致患者损害后果,但因为疏忽而没有预见。例如,医生在开药方时,由于粗心没有仔细核对患者的过敏史,给患者使用了过敏药物,从而引发患者过敏反应,这就是典型的疏忽大意的过失。而过于自信的过失则是指医务人员已经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会产生患者损害后果,但轻信能够避免这种后果的发生。比如,医生已经知道某种手术存在一定风险,却自认为凭借自己的经验可以避免,结果手术失败导致患者受到损害,这就属于过于自信的过失。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二条规定,本条例所称医疗事故,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也就是说,判断是否属于医疗事故中的过失,关键要看医务人员是否违反了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诊疗护理规范。 在实践中,认定医疗事故中的过失需要综合多方面因素。一方面,要考虑医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注意义务,不同级别的医院、不同专业的医生,其应尽的注意义务也有所不同。另一方面,要结合当时的医疗条件和具体情况来判断。如果在紧急情况下,医生为了挽救患者生命而采取了一些可能存在风险的措施,即使最终导致了一定的损害后果,也不一定能认定为过失。 此外,确定医疗事故中的过失通常需要通过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等专业程序。患者或其家属如果认为存在医疗过失,可以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处理申请,或者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在鉴定过程中,专家会根据相关证据和医学知识来判断医务人员是否存在过失以及过失的程度。 总之,医疗事故中的过失是一个复杂的法律概念,需要依据法律法规和具体事实进行准确判断。患者和家属在遇到疑似医疗过失的情况时,要及时采取合法合理的措施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