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虚拟资产的常用手法和识别方法有哪些?


在探讨上市公司虚拟资产的常用手法和识别方法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什么是虚拟资产。虚拟资产并不是真正具有经济价值的资产,它更多是上市公司为了达到某些目的,如粉饰财务报表、误导投资者等,而虚构出来的资产项目。 上市公司制造虚拟资产,常用的手法有以下几种。一是利用应收账款虚构收入从而增加资产。应收账款本是企业因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业务,应向购货单位或接受劳务单位收取的款项。然而,有些上市公司会通过与关联方虚构交易,形成大量应收账款,以此来虚增收入和资产。例如,甲上市公司与关联的乙公司签订虚假的销售合同,将货物“销售”给乙公司,形成应收账款,但实际上货物并没有真正转移或存在交易实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第九条规定,各单位必须根据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进行会计核算,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编制财务会计报告。任何单位不得以虚假的经济业务事项或者资料进行会计核算。这种虚构应收账款的行为明显违反了此规定。 二是不恰当的资产减值准备计提与转回。资产减值准备是企业为了应对资产可能发生的减值而预先提取的准备金。一些上市公司在业绩好的时候,过度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而在业绩不佳时,又将之前计提的减值准备转回,以此来调节利润和资产规模。比如,丙上市公司在盈利较多的年份,对某项固定资产过度计提减值准备,减少当期利润;而在业绩下滑的年份,将该减值准备转回,增加当期利润和资产。《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对资产减值的计提和转回有明确规定,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判断资产是否存在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并且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除了存货、消耗性生物资产等少数情况)。 三是将费用资本化。费用资本化是指将企业的某些费用支出,不计入当期损益,而是计入资产成本。正常情况下,符合一定条件的费用可以资本化,如符合资本化条件的研发支出等。但有些上市公司为了虚增资产和利润,将本应计入当期费用的支出进行资本化处理。例如,丁上市公司将日常的管理费用、销售费用等不合理地资本化,增加资产价值。《企业会计准则》对费用资本化的条件和范围有严格界定,这种不合理的费用资本化行为违反了相关准则。 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识别上市公司虚拟资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分析财务报表。仔细查看应收账款的账龄、周转率等指标。如果应收账款账龄过长、周转率过低,可能存在虚构应收账款的问题。同时,关注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和转回情况,对比同行业其他公司的做法,若差异过大,就需要进一步分析原因。还要留意各项费用的资本化情况,判断是否符合会计准则的规定。 其次,关注公司的关联交易。关联交易容易成为上市公司操纵虚拟资产的手段。投资者要了解公司关联交易的内容、金额、交易价格是否公允等。如果关联交易频繁且金额较大,交易价格明显偏离市场价格,就需要警惕虚拟资产的存在。 最后,参考专业机构的研究报告。专业的证券分析师、评级机构等会对上市公司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他们的报告可以为投资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但投资者也要保持独立思考,不能完全依赖专业机构的意见。 总之,了解上市公司虚拟资产的常用手法和识别方法,对于投资者保护自身权益、做出合理的投资决策具有重要意义。投资者要提高自身的财务分析能力和风险意识,谨慎对待投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