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人被讹事件涉及哪些德与法的问题?
我前几天在街上看到有人摔倒,出于好心就去扶了一把,结果这人反过来讹我说是我撞倒他的。我心里又气又委屈,想知道在这种扶人被讹的事件里,道德和法律分别是怎么看待这种情况的,法律上有什么规定能保护我这样好心帮忙的人呢?
展开


在扶人被讹事件中,道德和法律都有着各自重要的作用和规定。 从道德层面来看,扶危济困、助人为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社会倡导的积极价值观。当看到他人处于困境时,伸出援手给予帮助,是善良和有爱心的表现。而被扶者讹诈施救者,这种行为违背了基本的道德准则,是不诚实、不道德的,会伤害社会的公序良俗和人们的善意。 从法律角度分析,这种行为可能涉及多个法律问题。 首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四条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这一法条被称为“好人法”,它的目的在于鼓励人们在他人遇到紧急情况时,勇敢地伸出援手,不用担心因为救助行为可能导致的一些意外损害而承担法律责任。也就是说,如果在扶人过程中,因为合理的救助行为对被扶者造成了一些轻微的损害,救助人无需为此担责。 其次,如果被扶者故意讹诈救助人,要求救助人承担本不应承担的赔偿责任,这种行为可能构成敲诈勒索。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九条规定,敲诈勒索公私财物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一千元以下罚款。若讹诈数额较大,达到刑事立案标准,则可能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七十四条规定的敲诈勒索罪,会面临更严厉的刑事处罚。 此外,在这类纠纷中,证据起着关键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所以,救助人在扶人时,最好尽量保留相关证据,如现场的监控视频、证人证言等,以便在发生纠纷时能够证明自己的清白。 总之,在扶人被讹事件中,法律既保护救助人的合法权益,鼓励人们弘扬美德,同时也对讹诈行为进行约束和制裁,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和良好秩序。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平台专业律师
去咨询
去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