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劳动法律关于处理劳动争议是如何规定的?
国家劳动法律在处理劳动争议方面有着明确且系统的规定,这些规定旨在保障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双方的合法权益,维护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下面为您详细介绍。
首先,需要明确劳动争议的范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的下列劳动争议,适用本法:(一)因确认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二)因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三)因除名、辞退和辞职、离职发生的争议;(四)因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培训以及劳动保护发生的争议;(五)因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等发生的争议;(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劳动争议。
当发生劳动争议时,解决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
协商。劳动争议发生后,劳动者可以与用人单位自行协商,也可以请工会或者第三方共同与用人单位协商,达成和解协议。这种方式较为灵活、便捷,能在友好的氛围中解决问题,节省时间和精力。
调解。当事人不愿协商、协商不成或者达成和解协议后不履行的,可以向调解组织申请调解。调解组织包括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依法设立的基层人民调解组织和在乡镇、街道设立的具有劳动争议调解职能的组织。经调解达成协议的,应当制作调解协议书,调解协议书由双方当事人签名或者盖章,经调解员签名并加盖调解组织印章 后生效,对双方当事人具有约束力,当事人应当履行。
仲裁。不愿调解、调解不成或者达成调解协议后不履行的,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仲裁委员会会根据事实和法律规定进行裁决,仲裁裁决一般应在受理仲裁申请之日起四十五日内作出。
诉讼。对仲裁裁决不服的,除法律另有规定的外,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这里要注意,劳动争议案件实行仲裁前置程序,即必须先经过仲裁,对仲裁结果不服才能向法院起诉。
在整个处理劳动争议的过程中,无论是劳动者还是用人单位,都应当遵循合法、公正、及时、着重调解的原则,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相关的证据材料在争议处理中至关重要,当事人应当注意收集和保存与争议有关的证据,如劳动合同、工资条、考勤记录等。
相关问题
为您推荐19个最新问题
定金担保有什么作用?
三轮车撞人对方起诉了,我能反诉吗?
租房交了定金后悔了该怎么办?
小区房子年代久了成危房了拆迁会有赔偿吗
有离婚判决书可以直接领结婚证吗?
技术入股后公司亏损该如何承担风险?
下级向上级的请示有法律效力吗?
官司还没开打律师就收钱怎么办?
宅基地邻居有纠纷由谁来管?
户口转走了新农合是否要转?
平时加班工资如何计算?
第一次起诉离婚对方不同意,原告是否要撤诉?
外商投资包括哪些情形?
绑架罪与非法拘禁罪的区别是什么?
医患纠纷现况应该怎么写?
构成紧急避险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遗赠扶养协议纠纷怎么起诉以及如何处理?
交通事故后起诉保险公司的时效是多久?
非法集资调查取证需要多长时间?
已为您展示了 19 个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