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事故损害赔偿责任的性质是什么?


医疗事故损害赔偿责任的性质是一个在法律领域较为重要且复杂的问题,下面我们将详细探讨其性质,以及相关的法律依据。 首先,医疗事故损害赔偿责任可能涉及侵权责任。侵权责任是指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的民事权益,依法应当承担的民事责任。在医疗事故中,如果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存在过错,导致患者受到损害,那么就构成了侵权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一十八条规定:“患者在诊疗活动中受到损害,医疗机构或者其医务人员有过错的,由医疗机构承担赔偿责任。”这表明,当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的过错行为侵犯了患者的生命权、健康权等民事权益时,患者有权要求医疗机构承担侵权损害赔偿责任。比如,医生在手术过程中因操作失误导致患者身体出现严重损伤,这种情况下,患者就可以依据侵权责任要求医疗机构进行赔偿。 其次,医疗事故损害赔偿责任也可能涉及违约责任。违约责任是指合同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时,应当承担的民事责任。患者到医疗机构就医,实际上与医疗机构之间形成了一种医疗服务合同关系。医疗机构有义务按照约定为患者提供符合医疗规范的诊疗服务,如果医疗机构没有履行这一义务,导致患者受到损害,那么就构成了违约。《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百七十七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例如,医院承诺为患者提供某种特定的治疗方案,但实际执行时却没有按照该方案进行,导致患者病情延误,这种情况下患者可以依据违约责任要求医院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在实践中,对于医疗事故损害赔偿责任性质的认定,需要根据具体的案件情况进行分析。一般来说,侵权责任更侧重于对患者人身权益的保护,而违约责任则更强调合同的履行和约定。有时候,患者可以选择以侵权责任或者违约责任来主张自己的权利,但在某些情况下,两种责任可能会发生竞合。当出现责任竞合时,患者只能选择其中一种责任方式来要求赔偿。因为从法律原理上讲,不能让患者因同一损害获得双重赔偿。所以,患者在遇到医疗事故时,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权衡选择更有利于自己的责任方式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为了确保自己的主张能够得到法律的支持,患者需要收集相关的证据,如病历、诊断证明、医疗费用清单等,以便在诉讼或者协商过程中能够有力地证明自己的主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