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证是否需要进行实质性审查?


在探讨公证是否需要实质性审查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实质性审查。实质性审查就是不只是看材料的表面情况,而是要深入核实材料所反映内容的真实性、合法性,看看事情是不是真的像材料说的那样,以及符不符合法律规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证法》第二十八条规定,公证机构办理公证,应当根据不同公证事项的办证规则,分别审查下列事项:(一)当事人的身份、申请办理该项公证的资格以及相应的权利;(二)提供的文书内容是否完备,含义是否清晰,签名、印鉴是否齐全;(三)提供的证明材料是否真实、合法、充分;(四)申请公证的事项是否真实、合法。从这条法律规定可以看出,公证机构是需要对申请公证的事项进行实质性审查的。 举个例子,如果有人要对一份遗嘱进行公证,公证机构不会仅仅看遗嘱上有没有签名、日期等表面内容。公证员会去核实立遗嘱人的身份,确认他是否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也就是能不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愿,能不能独立进行民事活动。同时,还会审查遗嘱的内容是不是立遗嘱人的真实意思,有没有受到胁迫、欺骗等情况,以及遗嘱处分的财产是不是立遗嘱人自己合法拥有的。 再比如,办理房产转让公证时,公证机构会审查房产的产权证书是否真实有效,转让双方的身份和签订转让合同的意愿是否真实,转让行为是否符合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这一系列的审查工作,都是实质性审查的体现。 公证机构进行实质性审查是非常有必要的。一方面,这是为了保障公证事项的真实性和合法性,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如果公证机构不进行实质性审查,可能会让一些虚假、违法的事项得到公证,从而损害他人的利益,破坏社会的公平正义和正常秩序。另一方面,实质性审查也是公证机构履行职责的要求。法律赋予了公证机构证明事项真实性和合法性的权力,同时也要求其承担相应的审查义务。只有通过严格的实质性审查,才能保证公证书的质量和公信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