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期徒刑服刑多少年后可以假释出狱?


无期徒刑是一种严厉的刑罚,它意味着犯罪分子被剥夺终身自由。不过,在符合一定条件的情况下,无期徒刑罪犯也可以获得假释出狱的机会。 首先,我们来明确一下假释的概念。假释是指被判处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执行了一定时间的刑罚之后,如果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不致再危害社会的,司法机关将其附条件地予以提前释放的一种刑罚执行制度。通俗来讲,就是在满足特定条件时,让犯人提前结束牢狱生活,但仍要受到一定的监督。 对于无期徒刑罪犯的假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八十一条规定,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实际执行十三年以上,如果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没有再犯罪的危险的,可以假释。如果有特殊情况,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可以不受上述执行刑期的限制。这里的“实际执行十三年以上”,是指从判决生效并交付执行开始计算,包括在判决前先行羁押的时间。也就是说,无期徒刑罪犯必须在监狱中实实在在地服刑满十三年,才有资格申请假释。 此外,对累犯以及因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绑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或者有组织的暴力性犯罪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不得假释。这是因为这些犯罪的性质恶劣,社会危害性大,为了保障社会安全,法律对这些罪犯的假释进行了限制。 在申请假释时,需要由执行机关向中级以上人民法院提出假释建议书。人民法院会组织合议庭进行审理,对犯罪分子是否符合假释条件进行全面审查。如果犯罪分子确有悔改或者立功事实,由人民法院裁定予以假释。裁定假释后,犯罪分子就可以在假释考验期内回到社会,但必须遵守相关的规定,由公安机关予以监督。如果在假释考验期内违反规定,可能会被撤销假释,重新收监执行剩余的刑期。 总之,无期徒刑罪犯一般要实际执行十三年以上,且符合其他条件才有可能假释出狱。但具体情况还需根据法律规定和司法机关的审查来确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