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身伤害精神损害赔偿是如何规定的?


人身伤害精神损害赔偿指的是,当自然人的人身权益受到不法侵害,导致其精神上遭受痛苦时,侵害人需要给予一定的经济赔偿来抚慰受害者。 在我国,相关法律对人身伤害精神损害赔偿作出了规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八十三条:侵害自然人人身权益造成严重精神损害的,被侵权人有权请求精神损害赔偿。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侵害自然人具有人身意义的特定物造成严重精神损害的,被侵权人也有权请求精神损害赔偿。这表明,若人身权益被侵害且达到严重精神损害的程度,受害者就有权利要求精神损害赔偿。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对精神损害赔偿的适用范围、数额确定等方面进行了进一步细化。适用范围包括: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人格尊严权、人身自由权等受到侵害。 在确定精神损害赔偿数额时,会综合考虑多个因素。一是侵权人的过错程度,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若侵权人故意侵权,那么其可能需要承担更高的赔偿数额;若是过失侵权,赔偿数额相对会低一些。二是侵害的手段、场合、行为方式等具体情节。比如在公开场合采用恶劣手段进行侵害,比私下里轻微的侵害行为,赔偿数额可能会更高。三是侵权行为所造成的后果。若受害者因为人身伤害导致严重的精神障碍,如长期抑郁、精神分裂等,赔偿数额通常会较高;若只是短期的情绪波动,赔偿数额则相对较低。四是侵权人的获利情况。若侵权人通过侵害行为获利,那么赔偿数额可能会相应提高。五是侵权人承担责任的经济能力。经济能力较强的侵权人,可能需要承担相对较高的赔偿数额。六是受诉法院所在地平均生活水平。生活水平较高的地区,精神损害赔偿数额可能会相对高一些。 总之,人身伤害精神损害赔偿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在实际索赔过程中,受害者要提供充分的证据证明自己遭受了精神损害以及损害的程度,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