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借贷时需要审查哪些内容?


在个人借贷活动中,为了保障自身的合法权益,降低借贷风险,出借人需要对多方面内容进行审查。 首先是对借款人主体资格的审查。要确定借款人是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十八条规定,成年人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独立实施民事法律行为。十六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如果借款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其借款行为可能会被认定无效或者效力待定,这会使出借人的权益面临风险。比如,把钱借给一个不满八周岁的儿童,这个借款合同通常是无效的。 其次,要审查借款人的信用状况。信用状况能反映借款人的还款意愿。可以通过查看借款人的信用报告、了解其以往的借贷还款记录等方式来评估。如果借款人有多次逾期还款或者欠款不还的记录,那么其违约的可能性就比较大。虽然目前个人之间获取他人完整信用报告存在一定难度,但可以通过向借款人周围的人打听等方式获取一些信息。 再者,要审查借款人的还款能力。这包括借款人的收入来源、资产状况等。如果借款人有稳定的工作和较高的收入,或者拥有一定的资产,那么其还款能力相对较强。例如,借款人有一份固定的工作,每月工资收入较高且稳定,或者名下有房产、车辆等可变现资产,这都表明他有一定的还款保障。同时,还要考虑借款人的负债情况,如果其已经背负了大量债务,那么再借款后还款的压力会增大,违约风险也会相应提高。 另外,对于借款用途也需要审查。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出借人明知借款人是为了进行非法活动而借款的,其借贷关系不予保护。比如,借款人借款是用于赌博、贩毒等违法犯罪活动,这种情况下出借人不仅可能无法收回借款,还可能面临法律风险。所以,出借人要确保借款用于合法、正当的用途。 最后,对于借款合同的条款也需要仔细审查。借款合同应明确借款金额、借款期限、利率、还款方式等重要内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六百六十八条规定,借款合同应当采用书面形式,但是自然人之间借款另有约定的除外。借款合同的内容一般包括借款种类、币种、用途、数额、利率、期限和还款方式等条款。明确的合同条款有助于避免日后产生纠纷,保障双方的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