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订合同前的审查工作有哪些?


在商业活动和日常生活中,签订合同是常见的行为,而签订合同前的审查工作至关重要,它能够有效降低风险,保障自身合法权益。以下为你详细介绍签订合同前需要进行的审查工作。 首先是主体资格审查。这主要是确认合同对方是否具有签订和履行合同的能力与资格。对于企业法人,要查看其营业执照,确认其是否合法注册、是否处于正常经营状态、经营范围是否涵盖拟签订合同的业务。比如,一家声称可以进行建筑工程施工的企业,其营业执照上的经营范围应包含相关建筑施工内容。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四百六十九条规定,当事人订立合同,可以采用书面形式、口头形式或者其他形式。书面形式是合同书、信件、电报、电传、传真等可以有形地表现所载内容的形式。以电子数据交换、电子邮件等方式能够有形地表现所载内容,并可以随时调取查用的数据电文,视为书面形式。主体资格合法是合同有效的前提条件之一。 其次是信用状况审查。了解对方的信用情况可以通过查询信用报告、向其合作伙伴打听等方式。信用良好的企业通常更值得信赖,能够更大概率地履行合同义务。如果对方存在大量未履行的债务、频繁的法律纠纷等不良信用记录,那么与之签订合同就需要谨慎考虑。虽然目前法律没有明确规定必须进行信用审查,但从降低风险的角度出发,这是非常必要的。 再者是合同条款审查。合同条款是明确双方权利义务的重要依据。要仔细审查合同的标的、数量、质量、价款或者报酬、履行期限、地点和方式、违约责任等条款。标的要明确具体,数量和质量要有明确的标准和检验方法。价款或者报酬的支付方式和时间要清晰,避免产生歧义。例如,在买卖合同中,对于货物的质量标准可以明确约定按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者双方另行约定的标准执行。根据《民法典》第四百七十条规定,合同的内容由当事人约定,一般包括下列条款:(一)当事人的姓名或者名称和住所;(二)标的;(三)数量;(四)质量;(五)价款或者报酬;(六)履行期限、地点和方式;(七)违约责任;(八)解决争议的方法。当事人可以参照各类合同的示范文本订立合同。所以,对合同条款进行全面、细致的审查是确保合同公平、合理、可执行的关键。 最后是法律合规性审查。合同的内容不能违反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如果合同条款存在违法内容,那么该条款可能会被认定为无效。比如,合同中约定的利息超过了法律规定的上限,超过部分就不受法律保护。《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三条规定,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但是,该强制性规定不导致该民事法律行为无效的除外。违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因此,在签订合同前进行法律合规性审查,能够避免因合同违法而带来的法律风险。 总之,签订合同前的审查工作是多方面的,需要从主体资格、信用状况、合同条款和法律合规性等多个角度进行全面审查,以确保合同的顺利履行和自身权益的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