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值计量属性及其会计该如何处理?


现值计量属性是指资产按照预计从其持续使用和最终处置中所产生的未来净现金流入量的折现金额计量;负债按照预计期限内需要偿还的未来净现金流出量的折现金额计量。简单来说,就是把未来的现金收支按照一定的折现率折算到现在的价值。 从会计处理的角度来看,在涉及现值计量属性时,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比如在《企业会计准则第 8 号——资产减值》中规定,资产存在减值迹象的,应当估计其可收回金额。可收回金额应当根据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确定。当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低于其账面价值时,就需要计提资产减值准备。 在会计分录上,当确定资产发生减值时,借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贷记相应的资产减值准备科目。例如,对于固定资产减值,借记“资产减值损失——固定资产减值损失”,贷记“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而且,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 再比如,在《企业会计准则第 21 号——租赁》中,对于租赁负债的初始计量,承租人应当按照租赁期开始日尚未支付的租赁付款额的现值进行初始计量。在租赁期开始日,承租人应当将租赁负债记入“租赁负债——租赁付款额”科目,同时按照尚未支付的租赁付款额的现值,借记“使用权资产”科目,按其差额,贷记“租赁负债——未确认融资费用”科目。 在后续计量中,对于租赁负债,承租人应当采用实际利率法计算租赁负债在租赁期内各期间的利息费用,并计入当期损益。借记“财务费用”等科目,贷记“租赁负债——未确认融资费用”。 此外,在《企业会计准则第 13 号——或有事项》中,如果预计负债的确认需要考虑现值因素,同样要按照现值进行计量。企业应当按照履行相关现时义务所需支出的最佳估计数进行初始计量,如果所需支出存在一个连续范围,且该范围内各种结果发生的可能性相同的,最佳估计数应当按照该范围内的中间值确定;在其他情况下,最佳估计数应当分别下列情况处理:或有事项涉及单个项目的,按照最可能发生金额确定;或有事项涉及多个项目的,按照各种可能结果及相关概率计算确定。当预计负债金额需要考虑现值时,要把未来支付金额折算为现值。 总之,现值计量属性在会计处理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并且都有相应的会计准则进行规范,企业在进行会计处理时,必须严格按照这些准则的要求来操作,以保证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