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借贷的出借人需要注意哪些法律问题?


在民间借贷中,出借人有诸多法律问题需要留意。 首先,借据内容要完善。要写清欠款数额、币种、物品数量及名称等基本自然属性,拖欠原因、返还日期、逾期后果,还有债权人和债务人准确名称或姓名,最后由债务人署名、签章并注明出具日期。这能清晰界定双方权利义务,防止后续扯皮。《民法典》相关规定也强调了合同内容明确的重要性。 其次,用语要准确。避免模糊、歧义词汇,防止因理解分歧产生纠纷。比如“还欠款”,到底是“偿还”还是“尚欠”,容易引发争议。 借据最好一式两份。一般借据由欠者、借者、收者撰写并签章,但也存在债权人撰写再由对方签字的情况。一式两份可保证双方都持有凭证,避免一方篡改。 再者,要确认主体身份。明确借款人真实身份信息,自然人要核对身份证,法人或组织要查看营业执照等。若主体不明,可能导致债权难以实现。 关于利息约定,要注意不要超过合同成立时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四倍。《民法典》第六百八十条规定,禁止高利放贷,借款的利率不得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借款合同对支付利息没有约定的,视为没有利息;约定不明确,当事人不能达成补充协议的,按照当地或者当事人的交易方式、交易习惯、市场利率等因素确定利息;自然人之间借款的,视为没有利息。 另外,借款的抵押如果涉及不动产,要到相关部门办理登记手续,才能对抗第三人。若未办理登记,可能面临抵押物被他人处置的风险。 同时,要询问借款人的借款用途,出借人明知是为了进行非法活动而借款的不受法律保护。比如明知对方借钱用于赌博还出借,这种借贷关系法律不予支持。 最后,要注意诉讼时效。民间借贷纠纷诉讼时效一般是三年,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若超过时效起诉,一旦对方提出时效抗辩,出借人可能败诉。 相关概念: 公序良俗:指公共秩序与善良风俗,是社会存在和发展所必需的一般秩序和一般道德。 诉讼时效:指民事权利受到侵害的权利人在法定的时效期间内不行使权利,当时效期间届满时,债务人获得诉讼时效抗辩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