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借贷有什么问题,常见放高利贷的途径有哪些?


民间借贷指的是自然人、法人以及非法人组织之间进行资金融通的行为。简单来说,就是个人与个人、个人与企业或者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借钱行为。 民间借贷中存在着一些常见问题。其一,借款合同方面的问题较为突出。许多民间借贷往往是基于熟人关系,当事人可能出于情面或者缺乏法律意识,未签订书面合同,或者合同内容不完整、不明确。比如,没有明确约定借款金额、利息计算方式、还款时间和方式等重要条款。一旦发生纠纷,双方就容易在这些关键问题上产生分歧,难以证明自己的主张。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四百六十九条规定,当事人订立合同,可以采用书面形式、口头形式或者其他形式。书面形式是合同书、信件、电报、电传、传真等可以有形地表现所载内容的形式。以电子数据交换、电子邮件等方式能够有形地表现所载内容,并可以随时调取查用的数据电文,视为书面形式。因此,签订书面合同是保障双方权益的重要方式。 其二,利息约定问题也不容忽视。一些出借人可能为了获取高额利息,与借款人约定过高的利息。而我国法律对民间借贷的利息是有明确规定的。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出借人请求借款人按照合同约定利率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但是双方约定的利率超过合同成立时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四倍的除外。这里的“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是指中国人民银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自2019年8月20日起每月发布的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如果超过这个标准,超过部分的利息是不受法律保护的。 其三,担保问题也可能引发纠纷。在民间借贷中,为了保障债权的实现,出借人可能要求借款人提供担保。然而,担保的形式和效力需要符合法律规定。比如,抵押担保需要办理抵押登记手续才能生效,质押担保需要将质押物交付给出借人占有。如果担保手续不完善,可能导致担保无效,出借人的债权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接下来谈谈常见放高利贷的途径。一种常见方式是通过网络借贷平台。一些不法分子打着“低门槛、快速放款”的旗号,吸引急需资金的借款人。他们在借款合同中巧立名目,设置高额的利息、手续费、逾期费等费用,使得借款人的实际还款金额远远超过借款本金。另一种途径是线下的小额贷款公司。部分不正规的小额贷款公司以“咨询费”“管理费”等名义变相收取高额利息,借款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陷入高利贷陷阱。还有一些是通过私人之间的借贷,放贷人利用借款人的困境,以高利息为诱饵,签订不平等的借款合同。 总之,在参与民间借贷时,一定要增强法律意识,了解相关法律规定,谨慎签订合同,避免陷入高利贷等非法借贷的风险。如果遇到纠纷,要及时通过合法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