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碍受虐妇女离婚的心理原因有哪些?


在探讨阻碍受虐妇女离婚的心理原因之前,我们需要先明确法律对于离婚的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七十九条规定,夫妻一方要求离婚的,可以由有关组织进行调解或者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应当进行调解;如果感情确已破裂,调解无效的,应当准予离婚。其中,实施家庭暴力或者虐待、遗弃家庭成员,调解无效的,应当准予离婚。这表明法律是保障受虐妇女离婚权利的。 然而,在现实中,受虐妇女往往受到多种心理因素的影响而难以顺利离婚。首先是恐惧心理。受虐妇女长期处于暴力环境中,对施暴者充满恐惧。她们害怕提出离婚会引发更严重的暴力报复,不仅会伤害到自己,还可能危及家人的安全。这种恐惧让她们在离婚问题上犹豫不决,不敢轻易迈出这一步。比如,有些施暴者会以伤害受虐妇女的父母、孩子相威胁,使得受虐妇女为了家人的安全而选择继续忍受婚姻的痛苦。 其次是自我怀疑心理。长期的虐待可能会让受虐妇女产生自我否定的情绪,认为自己是导致暴力发生的原因。她们可能会觉得是自己做得不够好,才让丈夫生气并实施暴力。这种自我怀疑会削弱她们的自信,使她们认为自己不值得拥有更好的生活,从而放弃离婚的念头。例如,施暴者可能会在事后向受虐妇女道歉,并将暴力行为归咎于受虐妇女的某些行为,久而久之,受虐妇女就会陷入自我怀疑的怪圈。 再者是经济依赖心理。在一些家庭中,受虐妇女可能在经济上依赖于施暴者。离婚意味着失去稳定的经济来源,这对于她们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她们可能担心无法独立维持生活,尤其是在有孩子需要抚养的情况下。比如,有些受虐妇女长期没有工作,缺乏独立的经济能力,一旦离婚,可能面临生活无以为继的困境,这使得她们不得不继续留在婚姻中。 另外,社会舆论和传统观念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在一些社会环境中,离婚仍然被视为一件不光彩的事情,受虐妇女可能会担心受到他人的指责和歧视。传统的“劝和不劝离”观念也会给受虐妇女带来压力,使得她们在面对离婚时承受着巨大的心理负担。例如,家人和朋友可能会劝说受虐妇女为了孩子、为了家庭的完整而忍耐,这会让受虐妇女陷入更加矛盾的心理状态。 最后,情感因素也是一个重要方面。尽管遭受了虐待,但受虐妇女与施暴者之间可能仍然存在一定的感情。她们可能会回忆起过去的美好时光,对施暴者抱有幻想,希望对方能够改过自新。这种情感上的纠葛使得她们在离婚问题上难以抉择,一次次地给施暴者机会,而忽视了自己的权益和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