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观上没有故意诈骗行为会怎么量刑?
我在和别人的经济往来中,对方说我诈骗,但我主观上真没有故意诈骗的想法。我现在很担心会被判刑,想知道在主观上没有故意诈骗行为的情况下,法律会怎么对我量刑呢?
展开


在探讨主观上没有故意诈骗行为如何量刑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确什么是诈骗罪以及其构成要件。 诈骗罪,简单来说,就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欺骗的手段,让被害人产生错误认识,并且基于这种错误认识而处分财产,从而使行为人获取财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这里明确了诈骗罪的量刑幅度。 而构成诈骗罪,主观方面必须是故意,并且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也就是说,如果主观上没有故意诈骗的行为,那就不满足诈骗罪的构成要件。从法律上来说,不构成犯罪,自然也就不会按照诈骗罪来量刑。 在司法实践中,如果被指控诈骗,而嫌疑人称自己主观上没有故意诈骗的行为,那么就需要提供相关的证据来证明。比如能够证明自己是基于正当的商业目的进行交易,没有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意图;或者能够证明自己在整个过程中没有非法占有对方财物的主观故意等。 要是经过法院审理,认定主观上确实不存在故意诈骗行为,那么法院会根据具体情况作出判决。可能会判定被告人无罪,解除对其的刑事强制措施。例如,在一些合同纠纷案件中,一方当事人可能因为对合同条款的理解存在偏差或者客观情况的变化,导致未能按照约定履行合同,另一方可能会认为这是诈骗行为。但如果法院查明当事人主观上没有非法占有对方财物的故意,就不会认定为诈骗罪。 总之,主观上没有故意诈骗行为,通常是不会按照诈骗罪进行量刑的。但具体情况还需要结合案件的实际证据和情节,由法院依据法律规定进行判断和裁决。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平台专业律师
去咨询
去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