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犯隐私权会怎么判?


侵犯隐私权的判决需要依据具体情况来看。首先,我们要明白什么是隐私权。隐私权就是公民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搜集、利用和公开等的一种人格权。 在民事方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二条规定,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如果隐私权被侵犯,被侵权人可以要求侵权人承担民事责任。常见的承担方式有停止侵害,也就是让侵权人马上停止侵犯隐私的行为;排除妨碍,比如让侵权人删除非法获取的隐私信息;消除危险,防止隐私信息进一步扩散;返还财产,如果隐私信息是以某种物质载体形式存在,可要求返还;恢复原状;赔偿损失,这里的损失包括精神损害赔偿和可能的物质损失;赔礼道歉等。法院会根据具体侵权情节,综合判定侵权人应承担的民事责任方式。 在刑事方面,如果侵犯隐私权的行为达到一定严重程度,可能会触犯刑法。例如,我国刑法规定的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之一规定,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将在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出售或者提供给他人的,依照前款的规定从重处罚。窃取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的,依照第一款的规定处罚。单位犯前三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各该款的规定处罚。不过,单纯的侵犯隐私权行为通常较少直接构成犯罪,往往需要与其他犯罪行为相结合或者造成了严重的后果才会适用刑事处罚。 总之,侵犯隐私权的判决要综合多方面因素,包括侵权行为的性质、情节、后果等,不同情况适用不同的法律规定和处罚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