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实施程序是什么?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是指由取得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资格的第三方认证机构,依据正式发布的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对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实施评定,评定合格的由第三方机构颁发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并给予注册公布,以证明企业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能力符合相应标准或有能力按规定的质量要求提供产品的活动。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实施程序主要有以下几个重要阶段。 首先是申请与受理阶段。企业需要向具有资质的认证机构提出认证申请。在此过程中,企业要提交包括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等在内的一系列证明材料。认证机构会对这些材料进行初步审查,以确定是否具备受理条件。这一步骤依据的是《认证认可条例》等相关法规,其目的在于确保申请认证的企业是合法经营且具备基本的管理规范。 接着是审核准备阶段。认证机构会组建审核组,审核组的成员通常是具备专业知识和丰富经验的审核员。他们会制定详细的审核计划,确定审核范围、方法和时间安排等。审核员会提前熟悉企业提交的资料,以便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审核工作。 现场审核是整个认证过程的关键环节。审核组会到企业的实际运营场所,通过文件审查、人员访谈、现场观察等方式,对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进行全面、深入的检查。检查内容包括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执行情况、产品生产过程的控制、人员的质量意识和操作技能等。依据《质量管理体系 要求》(GB/T 19001 - 2016)等标准,审核企业是否符合相应的质量管理要求。如果发现不符合项,审核组会记录下来并要求企业限期整改。 企业完成整改后,会进入审核报告编制与评定阶段。审核组根据现场审核和企业整改的情况编制审核报告,对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作出评价。认证机构会组织专门的评定委员会,对审核报告进行评定,决定是否给予企业认证通过。 若评定通过,认证机构会颁发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获得证书后,企业还需要接受认证机构的监督审核。监督审核一般每年进行一次,以确保企业持续保持符合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要求。如果企业违反相关规定或不再满足认证条件,认证机构有权暂停或撤销其认证证书。这一系列的程序和要求,都是为了保障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有效性和权威性,促进企业不断提高质量管理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