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estion-icon 诽谤罪刑事规定少的原因是什么?

我发现诽谤罪在刑事方面的规定感觉比较少,我就想知道为啥会这样呢。我自己也遭遇过被人诽谤的情况,名誉受到了损害,可去了解法律规定的时候,感觉这方面的刑事规定不太多,我想弄明白背后的原因。
展开 view-more
  • #诽谤罪规定
  • #刑法谦抑性
answer-icon 共1位律师解答

诽谤罪是指故意捏造并散布虚构的事实,足以贬损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 要理解诽谤罪刑事规定少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首先,从刑法谦抑性原则来看。刑法谦抑性是指立法者应当力求以最小的支出——少用甚至不用刑罚(而用其他刑罚替代措施),获取最大的社会效益——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犯罪。简单来说,就是能用其他法律手段解决的问题,就尽量不使用刑法。诽谤行为虽然会对他人名誉造成损害,但很多情况下,通过民事赔偿、赔礼道歉等方式就可以弥补受害人的损失,恢复其名誉。我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四条规定,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这意味着被诽谤者可以通过民事诉讼要求侵权人承担民事责任。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就没必要都动用刑法来进行制裁。 其次,诽谤罪的认定存在一定的复杂性。诽谤罪要求行为人主观上是故意,并且要达到“情节严重”的程度才构成犯罪。在实际生活中,要判断一个人的言论是否属于故意捏造虚假事实,以及是否达到了情节严重的标准,是比较困难的。不同的人对于同一句话可能有不同的理解,而且言论的传播范围、造成的影响等也很难精确衡量。比如,两个人在争吵过程中,一方说了一些比较过分的话,但这些话可能并没有广泛传播,或者没有对对方的名誉造成实质性的严重损害,这种情况就很难认定为诽谤罪。这种认定上的困难也导致立法者在制定刑事规定时会更加谨慎。 再者,从保障公民言论自由的角度考虑。公民享有言论自由的权利,这是宪法赋予的基本权利。如果对诽谤罪的刑事规定过于宽泛,可能会限制公民正常的言论表达。人们在发表意见、进行批评和监督时可能会因为担心触犯刑法而不敢说话。为了平衡保护公民名誉权和保障公民言论自由这两种利益,立法者在制定诽谤罪的刑事规定时就会有所保留。我国宪法第三十五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这就要求在打击诽谤犯罪的同时,不能过度侵犯公民的言论自由权利。 最后,社会舆论和道德规范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对诽谤行为起到约束作用。在一个文明的社会中,舆论的谴责和道德的批判对于诽谤者也会产生一定的压力。很多人会因为害怕受到社会的负面评价而不敢轻易进行诽谤行为。所以,在法律之外,社会舆论和道德规范也在维护着社会的名誉秩序。

avatar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平台专业律师
去咨询
去咨询
suggest-qr
mobile-suggestion
qr why
mobile-cta-laywer cta-laywer
免费法律咨询 3423名律师在线 3分钟快速回复
立即联系立即拨打立即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