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纠纷产生的基本原因有哪些?


医疗纠纷是指基于医疗行为,在医方(医疗机构)与患方(患者或者患者近亲属)之间产生的因对治疗方案与治疗结果有不同的认知而导致的纠纷等。医疗纠纷产生的基本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从医疗机构方面来看,医疗技术水平有限可能是一个重要原因。医学虽然在不断进步,但仍有许多未知领域,医生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可能因为技术不足而出现误诊、漏诊等情况。比如某些罕见病,由于其发病率低,医生缺乏相关的临床经验,就容易导致诊断错误。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二条规定,本条例所称医疗事故,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这里的过失就可能包括因技术水平不足导致的损害。 医疗机构的管理也至关重要。管理不善可能导致医疗服务流程混乱,比如挂号难、候诊时间长、检查安排不合理等,这些都会引起患者的不满。同时,如果医院对医疗器械的管理不严格,使用了不合格的医疗器械,也可能引发医疗纠纷。《医疗机构管理条例》规定,医疗机构必须按照核准登记或者备案的诊疗科目开展诊疗活动,加强对医疗器械等医疗资源的管理。 医务人员的服务态度也会影响医患关系。如果医务人员缺乏耐心,对患者的问题解答不细致,或者在治疗过程中态度冷漠,容易让患者产生误解,认为医务人员不重视自己,从而引发纠纷。 从患者方面来看,患者对医疗效果的期望值过高是常见原因之一。很多患者认为只要进了医院,病就一定能治好,但实际上医学存在局限性,并非所有疾病都能完全治愈。当治疗结果达不到患者的期望时,就可能引发纠纷。 患者对医疗知识的缺乏也可能导致纠纷。由于不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治疗过程,患者可能对医生的治疗方案产生质疑,不配合治疗,甚至认为医生的治疗有误。此外,部分患者的维权意识过度,一旦出现一些小的问题,就认为是医疗事故,要求医院给予赔偿。 外部环境因素也会对医疗纠纷的产生产生影响。比如媒体对医疗事件的片面报道,可能会误导公众,让患者对医院产生不信任感。社会舆论的压力也可能使患者在遇到问题时更倾向于采取激进的方式解决纠纷。





